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。主产于安徽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夏末秋初,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,晒干后打下种子。生用或炒用。
白芥子性味辛温,入肺经。功能温肺豁痰,消肿止痛。主治咳嗽痰多气急,胸胁痰涎停留,外疡流注阴疽。
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肿毒,对寒痰哮喘、胸胁刺痛等症疗效亦好。有皮肤溃疡者勿用。
白芥子是什么
【别名】辣菜子(《中药志》)
【来源】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。夏末、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,晒干后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原形态】植物形态详"白芥"条。
【生境分布】主产安徽、河南、山东、四川、河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。以安徽、河南产量为大。
【性状】种子呈圆球形,直径1.1—2.5毫米,较黄芥子为大。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,光滑。在扩大镜下观察,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。种皮脆薄易压碎,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。胚黄白色,袖质,二子叶相叠,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,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。气无,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,继感辛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色白、纯净者为佳。
【化学成份】白芥子含白芥子甙、芥子碱、芥子酶、脂肪、蛋白质及粘液质。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,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(白芥子油),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。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。
【采收】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。
【加工】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炮制】炒白芥子:原药簸尽杂质,炒至深黄色,微有香气即得。
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
(一)功能主治
利气豁痰,温中散寒,通络止痛。治痰饮咳喘,胸胁胀满疼痛,反胃呕吐,中风不语,肢体痹痛麻木,脚气,阴疽,肿毒,跌打肿痛。
《别录》:"发汗,主胸膈痰冷上气,面口黄赤。又醋研敷射工毒。"
陶弘景:"御恶气暴风,毒肿流四肢疼痛。"
孙思邀:"治咳嗽胸胁支满,上气多唾者,每日温酒吞下七粒。"
《医学入门》:"利胸膈痰,止翻胃吐食,痰嗽上气,中风不语,面目色黄,安五脏,止夜多小便。又治扑损瘀血。"
《纲目》:"利气豁痰,除寒暖中,散肿止痛。治喘嗽反胃,痹木脚气,筋骨腰节诸痛。"
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捣烂如泥,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。"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功能暖胃,增进食欲,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。"
《东北药植志》:"大量用可作麻醉剂。"
温肺祛痰: 白芥子味辛性温,辛能入肺,温能发散,故能温肺祛痰。《本草衍义补遗》曰:“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,非白芥子莫能达”。
温化寒湿: 白芥子辛温,辛能发散,温能散寒除湿,故有温化寒湿之功效,常用于反胃呕吐,脚气等证。
利气散结,本品辛温走散,专入肺经,功能利气机而散结。常用于阴疽肿毒等证。
通络止痛:本品辛散温通,《本草纲目》言:白芥子“散肿止痛,治筋骨腰节诸痛”。
(二)药理作用
抗菌作用。
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,对酵母菌、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,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:10(2)-3×10(2)。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、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。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。
抑制炎性渗出。
白芥子苷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,抑制炎性渗出,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和重吸收。白芥子尚有镇咳作用。
增加腺体分泌。
白芥子粉小量内服可使唾液分泌,胃液和胰液增加,大量可引起呕吐。
皮肤刺激。
白芥子油外敷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,使局部充血、发疱、温度上升。芥子苷本身无刺激作用,遇水后在芥子酶的作用下,水解产生挥发油而具有刺激作用,并有强烈的刺鼻辛辣味。
抑制甲状腺功能。
大鼠连续灌服白芥子水煎剂5天,甲状腺131 l吸收率明显降低。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甲状腺肿大,可能是甲状腺受抑制而功能低下引起的代偿性肥大。
三子养亲汤能抑制甲状腺吸碘率,本药是该方这一作用最强的中药。苏子也有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作用。莱菔子无此作用。
其他作用。
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,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,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。
【临床应用】
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。
治疗胸膜炎胸腔积液。
治疗膝骨关节炎滑囊积液。
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甲状腺结节。
治疗慢性炎症性淋巴结肿大。
寒痰喘咳,悬饮。本品辛温,能散肺寒,利气机,通经络,化寒痰,逐水饮。治寒痰壅肺,咳喘胸闷,痰多难咯,配苏子、莱菔子,如三子养亲汤(《韩氏医通》);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,可配甘遂、大戟等以豁痰逐饮,如控涎丹(《三因方》)。若冷哮日久,可配细辛、甘遂、麝香等研末,于夏令外敷肺俞、膏盲等穴,或以10%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、膻中、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。
阴疽流注,肢体麻木,关节肿痛。本品温通经络,善散"皮里膜外之痰",又能消肿散结止痛。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,常配鹿角胶、肉桂、熟地等药,以温阳化滞,消痰散结,如阳和汤(《外科全生集》);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,可配马钱子、没药等,如白芥子散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),亦可单用研末,醋调敷患处。
鉴别应用:
①白芥子与莱菔子、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、理气、定喘的作用,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,紫苏子是堡肺气而祛痰,白芥子是温肺而豁痰,三者功用各有所主.同中有异,异中有同。
②白芥子与天南星: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,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,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,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;后者祛风涤痰,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,半身不遂之证宜之。
(三)白芥子的性味归经
【性味】 辛,温。
①《品汇精要》:"味辛,性温,无毒。"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辛,热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辛,温,微毒。"
【归经】 入肺、胃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胃二经。"
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肝、脾、肺、胃、心与包络之经。"
白芥子配伍应用
配莱菔子:莱菔子辛甚,长于顺气开郁,下气定喘,消食化痰;白芥子辛能入肺,温可散寒,长于利气豁痰,温中散寒,二药伍用,相互促进,利气消食,祛痰止咳,降气平喘之力增强。
配甘遂:白芥子辛温,善治皮里膜外,胸膈间之痰诞;甘遂善行经隧水湿。两药相伍,祛痰逐饮。用于治疗痰涎水饮停訝截膈之证。
配肉桂:肉桂温阳散寒而通血脉,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。两药配伍,散寒凝而化痰滞,常用于治疗阴疯属阳虚寒凝证。
配青皮:青皮苦辛,疏肝破气,散结消痰。白芥子利气散结,通络止痛,两药相配,疏肝理气,通络止痛。《赤水玄珠》曰:“芥子得青皮治胁通”。
配白术:白术健脾燥湿,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,两药合用。则健脾化饮,治疗饮停胸胁之证。《本草经解》曰:“同白术,枣肉丸,治胸膈痰饮”。
配苏子:白芥子利气豁痰,苏子下气平喘,祛痰止咳。两药配伍,治寒痰喘咳痰多,胸胁胀满,疼痛等症。
白芥子附方
治高年咳嗽,气逆痰痞:紫苏子、白芥子、萝卜子。上三味各洗净,微炒,击碎,看何证多,则以所主者为君,余次之。每剂不过三钱,用生绢小袋盛之,煮作汤饮。(《韩氏医通》三子养亲汤)
治风湿涎痰,结成痞块:外用白芥子为末,醋凋敷患上。内用白芥子为末,神曲打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钱,清晨参枣汤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治翻胃,吐食上气,及羸弱不欲动:白芥子,晒干,为末,酒服方寸匕。(《普济方》)
治伤寒后,肺中风冷,失音不语:白芥子五合(研碎)。用酒煮令半热,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,冷则易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芥子酒熨方)
治臂痛牵引背胛,或辍或作,由荣卫循行失度,痰滞经络,或似瘫痪:真白芥子、木鳖子各三两(麸炒),没药(另研)、桂心、木香各半两。上为末,每服一钱,温酒下。(《妇人良方》白芥子散)
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:白芥子、芸薹子、蓖麻子、木鳖子(去壳)、白胶香各一两,胡桃五枚(去壳)。上六味,一处捣三千杵,成膏。每用皂子大,摩疼处。(《圣济总录》芥子膏)
治肿毒初起:白芥子末醋调涂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治小儿乳癖:白芥子研末水调,摊膏贴之,以平为期。(《本草权度》)
治牙痛:白芥子、舶上莎罗、芸薹子各一两。捣细罗为散。每用一字,如患左边疼,即吹右鼻中,如患右边,即吹左鼻中,仍先净洗鼻中,吹药。(《圣惠方》白芥子吹鼻散)
妇女痛经:白芥子研末备用,取10克,加入等份面粉、冰片,用老陈醋调匀,制成饼状,敷于神阙穴(肚脐),用胶布固定,于月经来潮前5天贴一次,月经期间贴一次,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。3个疗程即可痊愈。
面神经炎:白芥子50克,研细末,米酒适量,调制成膏状。取患侧阳白、地仓、四白穴,将膏药摊于纱布上贴敷穴处,胶布固定,每两天一次。
淋巴结核:白芥子20克,夏枯草、浙贝母各10克,共研细末,米醋适量调匀,敷于患处。3天换药一次, 7次即可治愈。
脂肪瘤: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,涂患处,纱布覆盖,胶布固定,每两天一次。
脂肪瘤: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,涂患处,纱布覆盖,胶布固定,每两天一次。
跟骨刺:用生白芥子研末备用,洗净足跟部,取白芥子粉适量,醋调成糊状,敷于患处,绷带包扎固定。每天换药一次,敷3—5天即可见效。
急性支气管炎:取白芥子末100克研细,分3次使用。每次加9克冰片,用温水调匀做成饼,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,晨起去掉,一般连用2—3次即可。
乳腺增生:取白芥子、山慈姑、制香附、橘络各10克,水煎,每日一剂,分早、晚两次服。7天为一疗程,7个疗程即可治愈。
骨质增生:取白芥子、葛根、锁阳各30克,水煎,每日一剂,代茶频频饮服。
白芥子的副作用
【副作用】
(一)传统文献
《本草纲目》:无毒。
(二)毒理试验
LD50 : 芥子油小鼠、大鼠灌服的LD50为134mg/kg和128mg/kg。腹腔注射的LD50为76—107mg/kg和72mg/kg。
毒性反应 :白芥子有强的刺激作用,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,外敷局部有刺激性,时间过长会引起红肿、水疱,而且恢复很慢。芥子末误入眼睛,会引起结膜水肿。
说明有一定的毒副反应。
(三)临床观察
无毒。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。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。
本品性味辛温,只宜用于寒证,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。超过15g,会有胃不适、恶心,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。
对于没有白痰、没有积液的病人,一般不宜使用。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—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注意】
肺虚咳嗽、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《本草经疏》:"肺经有热,与夫阴虚火炎,咳嗽生痰者,法在所忌。"
《本经逢原》:"多食昏目、泄气、伤精。"
白芥子的做法大全
白芥子炖金瓜
材料:
白芥子20克,金瓜350克,清汤1000克,盐5克,鸡精3克,糖1克。
做法:
(1)将金瓜去皮切块,白芥子洗净待用。
(2)净锅上火,放入清汤、白芥子、金瓜,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分钟调味即成。
牛肉炖白芥子
材料:
牛肉200克,白芥子10克,炮姜10克,肉桂3克,黄酒、盐、葱段、味精、豌豆各适量。
做法:
将牛肉洗净,切成小方块,备用。白芥子放入纱布袋扎紧口。锅中加入适量水,放入牛肉、药袋,先用大火煮沸,撇去浮沫,改用小火煨炖。最后,加入肉桂、葱、炮姜、盐、豌豆继续炖煮至牛肉熟烂,捞出葱、姜、纱布药袋,以味精调味食之。
药膳功效:
本品温阳散寒、益气补血。
白芥子粥
材料:
白芥子10克,大米100克。
做法:
将芥菜子择净,用水浸泡5—10分钟。锅中加适量清水,放入泡好的白芥子,水煎取汁。用药汁煮大米煮粥,每日一剂,连续2—3天。
药膳功效:
本粥温肺祛痰、通络止痛,适用于咳嗽气喘、胸膈满闷、肢体关节疼痛、麻木等。
白芥子甲鱼汤
材料:
白芥子、苏子各12克,莱藤子15克,鲜海带50克,活甲鱼350克,葱、姜、蒜、胡椒、黄酒、盐、清水、鸡汤各适量。
做法:
(1)将苏子、莱藤子、白芥子装入纱布袋中,扎紧袋口备用。
(2)将海带洗净,切成方块;把活甲鱼宰杀放血,去除内脏及爪甲,将背壳、腹板剔除,留下裙边,将甲鱼肉切成小块备用。
(3)将甲鱼块放入沙锅中,加入葱、姜、蒜、胡椒、黄酒、盐,按等比例加入鸡汤和水,入沙锅中。
(4)用武火煮沸甲鱼汤5分钟后改文火煲2小时,至甲鱼、海带烂熟为止。
- 白芥子是什么
- 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
- 白芥子配伍应用
- 白芥子附方
- 白芥子的副作用
- 白芥子的做法大全
功效利气豁痰,温中散寒,通络止痛。治痰饮咳喘,胸胁胀满疼痛,反胃呕吐,中风不语,肢体痹痛麻木,脚气,阴疽,肿毒,跌打肿痛。
禁忌肺虚咳嗽、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。主产于安徽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夏末秋初,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,晒干后打下种子。生用或炒用。
白芥子性味辛温,入肺经。功能温肺豁痰,消肿止痛。主治咳嗽痰多气急,胸胁痰涎停留,外疡流注阴疽。
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肿毒,对寒痰哮喘、胸胁刺痛等症疗效亦好。有皮肤溃疡者勿用。
白芥子是什么
【别名】辣菜子(《中药志》)
【来源】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。夏末、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,晒干后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原形态】植物形态详"白芥"条。
【生境分布】主产安徽、河南、山东、四川、河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。以安徽、河南产量为大。
【性状】种子呈圆球形,直径1.1—2.5毫米,较黄芥子为大。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,光滑。在扩大镜下观察,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。种皮脆薄易压碎,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。胚黄白色,袖质,二子叶相叠,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,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。气无,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,继感辛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色白、纯净者为佳。
【化学成份】白芥子含白芥子甙、芥子碱、芥子酶、脂肪、蛋白质及粘液质。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,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(白芥子油),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。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。
【采收】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。
【加工】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炮制】炒白芥子:原药簸尽杂质,炒至深黄色,微有香气即得。
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
(一)功能主治
利气豁痰,温中散寒,通络止痛。治痰饮咳喘,胸胁胀满疼痛,反胃呕吐,中风不语,肢体痹痛麻木,脚气,阴疽,肿毒,跌打肿痛。
《别录》:"发汗,主胸膈痰冷上气,面口黄赤。又醋研敷射工毒。"
陶弘景:"御恶气暴风,毒肿流四肢疼痛。"
孙思邀:"治咳嗽胸胁支满,上气多唾者,每日温酒吞下七粒。"
《医学入门》:"利胸膈痰,止翻胃吐食,痰嗽上气,中风不语,面目色黄,安五脏,止夜多小便。又治扑损瘀血。"
《纲目》:"利气豁痰,除寒暖中,散肿止痛。治喘嗽反胃,痹木脚气,筋骨腰节诸痛。"
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捣烂如泥,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。"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功能暖胃,增进食欲,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。"
《东北药植志》:"大量用可作麻醉剂。"
温肺祛痰: 白芥子味辛性温,辛能入肺,温能发散,故能温肺祛痰。《本草衍义补遗》曰:“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,非白芥子莫能达”。
温化寒湿: 白芥子辛温,辛能发散,温能散寒除湿,故有温化寒湿之功效,常用于反胃呕吐,脚气等证。
利气散结,本品辛温走散,专入肺经,功能利气机而散结。常用于阴疽肿毒等证。
通络止痛:本品辛散温通,《本草纲目》言:白芥子“散肿止痛,治筋骨腰节诸痛”。
(二)药理作用
抗菌作用。
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,对酵母菌、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,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:10(2)-3×10(2)。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、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。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。
抑制炎性渗出。
白芥子苷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,抑制炎性渗出,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和重吸收。白芥子尚有镇咳作用。
增加腺体分泌。
白芥子粉小量内服可使唾液分泌,胃液和胰液增加,大量可引起呕吐。
皮肤刺激。
白芥子油外敷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,使局部充血、发疱、温度上升。芥子苷本身无刺激作用,遇水后在芥子酶的作用下,水解产生挥发油而具有刺激作用,并有强烈的刺鼻辛辣味。
抑制甲状腺功能。
大鼠连续灌服白芥子水煎剂5天,甲状腺131 l吸收率明显降低。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甲状腺肿大,可能是甲状腺受抑制而功能低下引起的代偿性肥大。
三子养亲汤能抑制甲状腺吸碘率,本药是该方这一作用最强的中药。苏子也有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作用。莱菔子无此作用。
其他作用。
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,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,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。
【临床应用】
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。
治疗胸膜炎胸腔积液。
治疗膝骨关节炎滑囊积液。
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甲状腺结节。
治疗慢性炎症性淋巴结肿大。
寒痰喘咳,悬饮。本品辛温,能散肺寒,利气机,通经络,化寒痰,逐水饮。治寒痰壅肺,咳喘胸闷,痰多难咯,配苏子、莱菔子,如三子养亲汤(《韩氏医通》);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,可配甘遂、大戟等以豁痰逐饮,如控涎丹(《三因方》)。若冷哮日久,可配细辛、甘遂、麝香等研末,于夏令外敷肺俞、膏盲等穴,或以10%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、膻中、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。
阴疽流注,肢体麻木,关节肿痛。本品温通经络,善散"皮里膜外之痰",又能消肿散结止痛。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,常配鹿角胶、肉桂、熟地等药,以温阳化滞,消痰散结,如阳和汤(《外科全生集》);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,可配马钱子、没药等,如白芥子散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),亦可单用研末,醋调敷患处。
鉴别应用:
①白芥子与莱菔子、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、理气、定喘的作用,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,紫苏子是堡肺气而祛痰,白芥子是温肺而豁痰,三者功用各有所主.同中有异,异中有同。
②白芥子与天南星: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,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,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,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;后者祛风涤痰,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,半身不遂之证宜之。
(三)白芥子的性味归经
【性味】 辛,温。
①《品汇精要》:"味辛,性温,无毒。"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辛,热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辛,温,微毒。"
【归经】 入肺、胃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胃二经。"
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肝、脾、肺、胃、心与包络之经。"
白芥子配伍应用
配莱菔子:莱菔子辛甚,长于顺气开郁,下气定喘,消食化痰;白芥子辛能入肺,温可散寒,长于利气豁痰,温中散寒,二药伍用,相互促进,利气消食,祛痰止咳,降气平喘之力增强。
配甘遂:白芥子辛温,善治皮里膜外,胸膈间之痰诞;甘遂善行经隧水湿。两药相伍,祛痰逐饮。用于治疗痰涎水饮停訝截膈之证。
配肉桂:肉桂温阳散寒而通血脉,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。两药配伍,散寒凝而化痰滞,常用于治疗阴疯属阳虚寒凝证。
配青皮:青皮苦辛,疏肝破气,散结消痰。白芥子利气散结,通络止痛,两药相配,疏肝理气,通络止痛。《赤水玄珠》曰:“芥子得青皮治胁通”。
配白术:白术健脾燥湿,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,两药合用。则健脾化饮,治疗饮停胸胁之证。《本草经解》曰:“同白术,枣肉丸,治胸膈痰饮”。
配苏子:白芥子利气豁痰,苏子下气平喘,祛痰止咳。两药配伍,治寒痰喘咳痰多,胸胁胀满,疼痛等症。
白芥子附方
治高年咳嗽,气逆痰痞:紫苏子、白芥子、萝卜子。上三味各洗净,微炒,击碎,看何证多,则以所主者为君,余次之。每剂不过三钱,用生绢小袋盛之,煮作汤饮。(《韩氏医通》三子养亲汤)
治风湿涎痰,结成痞块:外用白芥子为末,醋凋敷患上。内用白芥子为末,神曲打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钱,清晨参枣汤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治翻胃,吐食上气,及羸弱不欲动:白芥子,晒干,为末,酒服方寸匕。(《普济方》)
治伤寒后,肺中风冷,失音不语:白芥子五合(研碎)。用酒煮令半热,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,冷则易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芥子酒熨方)
治臂痛牵引背胛,或辍或作,由荣卫循行失度,痰滞经络,或似瘫痪:真白芥子、木鳖子各三两(麸炒),没药(另研)、桂心、木香各半两。上为末,每服一钱,温酒下。(《妇人良方》白芥子散)
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:白芥子、芸薹子、蓖麻子、木鳖子(去壳)、白胶香各一两,胡桃五枚(去壳)。上六味,一处捣三千杵,成膏。每用皂子大,摩疼处。(《圣济总录》芥子膏)
治肿毒初起:白芥子末醋调涂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治小儿乳癖:白芥子研末水调,摊膏贴之,以平为期。(《本草权度》)
治牙痛:白芥子、舶上莎罗、芸薹子各一两。捣细罗为散。每用一字,如患左边疼,即吹右鼻中,如患右边,即吹左鼻中,仍先净洗鼻中,吹药。(《圣惠方》白芥子吹鼻散)
妇女痛经:白芥子研末备用,取10克,加入等份面粉、冰片,用老陈醋调匀,制成饼状,敷于神阙穴(肚脐),用胶布固定,于月经来潮前5天贴一次,月经期间贴一次,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。3个疗程即可痊愈。
面神经炎:白芥子50克,研细末,米酒适量,调制成膏状。取患侧阳白、地仓、四白穴,将膏药摊于纱布上贴敷穴处,胶布固定,每两天一次。
淋巴结核:白芥子20克,夏枯草、浙贝母各10克,共研细末,米醋适量调匀,敷于患处。3天换药一次, 7次即可治愈。
脂肪瘤: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,涂患处,纱布覆盖,胶布固定,每两天一次。
脂肪瘤: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调为稀糊,涂患处,纱布覆盖,胶布固定,每两天一次。
跟骨刺:用生白芥子研末备用,洗净足跟部,取白芥子粉适量,醋调成糊状,敷于患处,绷带包扎固定。每天换药一次,敷3—5天即可见效。
急性支气管炎:取白芥子末100克研细,分3次使用。每次加9克冰片,用温水调匀做成饼,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,晨起去掉,一般连用2—3次即可。
乳腺增生:取白芥子、山慈姑、制香附、橘络各10克,水煎,每日一剂,分早、晚两次服。7天为一疗程,7个疗程即可治愈。
骨质增生:取白芥子、葛根、锁阳各30克,水煎,每日一剂,代茶频频饮服。
白芥子的副作用
【副作用】
(一)传统文献
《本草纲目》:无毒。
(二)毒理试验
LD50 : 芥子油小鼠、大鼠灌服的LD50为134mg/kg和128mg/kg。腹腔注射的LD50为76—107mg/kg和72mg/kg。
毒性反应 :白芥子有强的刺激作用,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,外敷局部有刺激性,时间过长会引起红肿、水疱,而且恢复很慢。芥子末误入眼睛,会引起结膜水肿。
说明有一定的毒副反应。
(三)临床观察
无毒。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。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。
本品性味辛温,只宜用于寒证,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。超过15g,会有胃不适、恶心,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。
对于没有白痰、没有积液的病人,一般不宜使用。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—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注意】
肺虚咳嗽、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《本草经疏》:"肺经有热,与夫阴虚火炎,咳嗽生痰者,法在所忌。"
《本经逢原》:"多食昏目、泄气、伤精。"
白芥子的做法大全
白芥子炖金瓜
材料:
白芥子20克,金瓜350克,清汤1000克,盐5克,鸡精3克,糖1克。
做法:
(1)将金瓜去皮切块,白芥子洗净待用。
(2)净锅上火,放入清汤、白芥子、金瓜,大火烧开转小火炖40分钟调味即成。
牛肉炖白芥子
材料:
牛肉200克,白芥子10克,炮姜10克,肉桂3克,黄酒、盐、葱段、味精、豌豆各适量。
做法:
将牛肉洗净,切成小方块,备用。白芥子放入纱布袋扎紧口。锅中加入适量水,放入牛肉、药袋,先用大火煮沸,撇去浮沫,改用小火煨炖。最后,加入肉桂、葱、炮姜、盐、豌豆继续炖煮至牛肉熟烂,捞出葱、姜、纱布药袋,以味精调味食之。
药膳功效:
本品温阳散寒、益气补血。
白芥子粥
材料:
白芥子10克,大米100克。
做法:
将芥菜子择净,用水浸泡5—10分钟。锅中加适量清水,放入泡好的白芥子,水煎取汁。用药汁煮大米煮粥,每日一剂,连续2—3天。
药膳功效:
本粥温肺祛痰、通络止痛,适用于咳嗽气喘、胸膈满闷、肢体关节疼痛、麻木等。
白芥子甲鱼汤
材料:
白芥子、苏子各12克,莱藤子15克,鲜海带50克,活甲鱼350克,葱、姜、蒜、胡椒、黄酒、盐、清水、鸡汤各适量。
做法:
(1)将苏子、莱藤子、白芥子装入纱布袋中,扎紧袋口备用。
(2)将海带洗净,切成方块;把活甲鱼宰杀放血,去除内脏及爪甲,将背壳、腹板剔除,留下裙边,将甲鱼肉切成小块备用。
(3)将甲鱼块放入沙锅中,加入葱、姜、蒜、胡椒、黄酒、盐,按等比例加入鸡汤和水,入沙锅中。
(4)用武火煮沸甲鱼汤5分钟后改文火煲2小时,至甲鱼、海带烂熟为止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aoyuz.com/2456.html